返回首页 > 新闻中心

新闻中心

蜀汉三大疑案。【一】李严之废

(本文转自网络)

 

自刘备白帝托孤之后,蜀汉政权“诸葛亮时代”便来临了。但实际上,在刘备的遗诏中,与诸葛亮同时受命的还有一位重臣——李严。相反,李严不仅没有散发出自己应有的光芒,反而于建元九年(公元231年)被罢黜为平民,甚主被流放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
在上文所说的231年,诸葛亮四出祁山,当时李严负责督送军粮,但时值夏秋之季,天降大雨,运粮不济,于是李严劝诸葛亮退军,诸葛亮深知粮草重要,便同意了。但当诸葛亮撤军后,李严装作奇怪,说丞相怎么撤兵了,粮草很多呀。于是向后主谎称丞相是“诱敌深入”。当诸葛亮回来才发现李严在搬弄是非,于是“亮出具其前后手笔疏书本末”,接着李严“辞穷情竭,首谢罪负”,也就是坦白交待,认罪了。于是诸葛亮上表,把李严废为平民,流放到梓潼。

这件是看似平常,实则可疑,主要有以下几点:

①记载前后矛盾。《三国志》中说法为十二个字:“解己不办之责,显亮不进之愆”,也就是李严想推卸责任,还想贬低诸葛亮,显示诸葛亮不思进取,胆小怕事。但日后《三国志》又明白写出“军伪退,欲以诱贼与战”,说诸葛亮是诱敌深入,这两点是自相矛盾的。

② 犯罪手法拙劣。诸葛亮是好哄好骗的,一套无法自圆其说的说辞,又给诸葛亮留下证据亲笔书信。这样就能满天过海。这位在《三国志》记载为“少为郡职吏,以才干称”和“刘璋以为成都令,复有能名”的人能想不到?

③ 诸葛亮惩罚过重。一位与他共同接受遗诏顾命大臣,居然因为这样一个错误而被废为平民,甚主被流放。《资治通鉴》上的记载是“于是亮表平前后过恶,免官,削爵土,徒梓幢郡”。简直大于秋后算账之味道。还大造舆论趋势,写信给蒋琬、董允,信上说“孝起(陈震的字)前为吾说正方(李严的字)腹中有鳞甲,乡党以为不可近”。《三国志》记载的是,诸葛亮与刘巴、魏延、姜维等二十余人上表,一句“亮表平前后过恶”,真有一举要打倒李严之意.而诸葛亮在错用马谡守街亭,使被《三国志》《魏略》记为“关中响震”、“朝廷恐惧”的最有可能成功的第一次北伐化为泡影,在这等严重错误下,诸葛亮自贬三等,为后将军,行丞相事.况李严这等错误并没有象“失街亭”那样造成蜀军全境溃退这么严重后果,居然给予这么重的惩罚,可疑!

于是,北京大学田余庆先生说李案“过于乖谬,不符常情”.我认为很有道理.先不下定论,咱们不妨先把李严和诸葛亮之间微妙的关系梳理一下.

首先,刘备托孤,诸葛亮,李严同时接受遗诏之后,两人官职分别如下:
辅汉将军 
孔明 李严 前将军
中央 丞相 光禄勋 骠骑将军
司隶校尉 中都护 中都护署府事
录上书事 尚书令 
地方 益州牧 无
封侯 武乡侯 都乡侯
权力 开府 假节

表面上,两人的官职平分秋色,甚至李严略占上峰,实则不然,首先是地方上的对比,诸葛亮在蜀汉政治中心成都,《三国志》上记载的是“政事无巨细,咸决于亮”,李严则是“留镇永安”。这点是李严无法与诸葛亮相比。接下来的是官职比较,诸葛亮为丞相,三公之一辅佐皇帝全国政务;李严为光禄勋,虽为九卿之一,但掌管宿卫宫殿门户(相当于今天的“卫队长”)甚至还管吊唁、监护丧事这种杂七杂八的事,诸葛亮为司隶校尉,对百官始终有监察权,掌握生杀大权,李严是中都护,两汉边将之职,按汉制,受御史大夫的限制,并有这等公卿中很多官职牵制,没有军事大权;诸葛亮录尚书事,超越尚书台,总领台阁诺事,对百官生杀予夺关系,李严为尚书令,掌管皇帝收发公文,只是在少府之内其中一名掌管文书官吏;诸葛亮开府,拥有一整套办事机构,有相对皇权独立相权,李严假节,仅仅持有尚方宝剑;而骠骑将军是一个“入流将军”,名声好。李严的中都护署府事,《三国志》上记载是“亮以明年当出军,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”,这官职不过是给诸葛亮照看后方的差事。

 

紧接着,双方没有硝烟战争开始了。诸葛亮要李严兵镇守汉中,李严不发兵,反而要划出五州为巴州刺史,事后此事不了了之;后来, 李严给诸葛亮写信,劝他象曹操一样受九锡,诸葛亮忙回复了一套义正言辞的话,表示自己平定中原,兴复汉皇决心,决无加九锡之意;最后诸葛亮要李严负责照管汉中,李严不仅不从,还敲竹杠,大喊要象诸葛亮一样开府治事,诸葛亮不仅答应,还把李严儿子提拔江州的最高长官。

根据这些事实,余明侠先生为代表认为李严简直是个卑鄙、奸诈、争权夺利的小人,频繁要官、要权力、日后自取灭亡;诸葛亮顾全大局,一忍再忍。而尹韵公先生为代表却认为李严所做的是维护自己正当权益,享受与同为顾命大臣诸葛亮的相当权力,而诸葛亮却不容他人向自己权力权威提出挑战,是个玩弄权术的老手。

这两种观点可谓争锋相对,不同的专家从同样史实中却得出不同的观点,是因为他们所持观点和所站立场不同。若想探究事情真相,我们必须从开始出发。第一,刘备为什么要做“亮正严副”的规划。

众所周知,日后的晋朝是士人的天下,所谓“魏晋风骨”就是说这帮土人的言行品格的,而三国时期是晋朝统治者力量的苏醒和崛起的时候,而三分天下的“魏、蜀、吴”三个政权,都是由很平凡的老百姓所建立的,所以,在政权巩固中,如何协调自己的集团与当地士族集团的利益是很关键的问题。然而,只要刘备一占领蜀地,刘备所带来的谋臣将领的地位必定会凌驾于当地士族之上,他们失去了昔日刘璋统治期间的崇高地位和极高的权力,所以心中对诸葛亮等把持大权的人难免有所不满,那么平衡他们的心态就极为重要。

而李严身份特殊,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他先在荆州为刘表效力,“以才干称”,曹操占领荆州时又投降刘璋,“复有能名”,他既在刘备的“延安”荆州呆过,又曾经在成都有所作为,也就是说,他既有刘备的原班人马——荆州集团的成分,又有当地蜀国士族的影子。

正是鉴于此,刘备才把“第二把交椅”给李严坐,希望李严能稳定当地士族的心态,团结刘备的“荆州集团”和当地士族成为“一家人”,至少是貌合神离的一家人——你们这个政权所做我既不支持,也不反对。

李严做到了吗?没有。他相反快成为“造反派”的代表。对于诸葛亮要求他镇守汉中和调兵支援汉中,他不仅不支持,还要求划出五州让自己做巴州刺史。如果说他所镇守的地方在永安防御东吴,兵不可轻易调动可以理解,那么他划出五州让自己当刺史这可真可以说是在搞分裂,如果说真这样做,说不定,三足鼎立就要变成四足鼎力了。

而要诸葛亮如九锡更是李严与诸葛亮相处的败笔,这简直就是把诸葛亮往曹操的位置拉。曹操,丞相武平侯领冀州牧;诸葛亮,丞相武乡侯领冀州牧。区别就在于曹操封魏王,加九锡,而诸葛亮不是。如果诸葛亮这么做,那就是第二个曹操了。曹操那可是遭到无数的谴责和唾骂,诸葛亮能承受得了吗?于是,诸葛亮便做了正面辩解,表明了自己兴复汉室的决心。一句“若灭魏斩睿,帝还故居,与诸子并升,虽十命可受,况于九邪”,真是把诸葛**急了,对李严不满又加一层。

诸葛亮有争权夺和的成分吗?有,但没有占据了他的内心。据《三国志•刘封传》中记载“诸葛亮虑封刚猛,易进之后终难制御,劝先主因此除之”,诸葛亮内心肯定认为刘备死后自己是把持朝政的,他会把他把持朝政的障碍清除。

但李严反复挑战他的权威,这就就引起诸葛亮的不满。反复引起“荆州集团”和当地士族的矛盾,没有完成刘备赋予他的历史任务。自己还恃才傲物,得罪了不少人;还在永安拥兵自重分庭抗礼。既然犯了这样的错误,不好意思,你回家呆着吧。

李严之废或许正是反映蜀汉政治斗争一个缩影,对于李严这样的同僚诸葛亮已是焦头烂额,那对于自己的部下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?请看——马谡之死。 

正道是:

汉纲崩灭群雄起 ,涿潭真龙钺黄旗。
南阳庶农巴中士,也妄争鼎加九锡。
孰正孰邪世难辨,黄鸡唱罢后人明。